劉子健的劍拔弩張

明辨是非黑白,原來劍拔弩張是假的;沒有是非黑白,原來和睦融洽也是假的。不想改變者,沒資格報怨;想改變者,找對的道路,縱使它本來就是艱澀的!

Friday, May 18, 2007

沒有更新內容,致上至誠歉意


各位看官!非常不意思,忘了博客的密碼,今天終於 "記起"。


謹此致上至誠歉意!


國陣害怕的得票比率




《國陣害怕的得票比率》 撰文:劉子健

朋友紛紛來電告知公營電視台陸續播放有關公正黨和安華的短片,表達彼等對片中明顯具有抹黑、打擊安華與公正黨的政治議程的厭惡。有者除了斥責國陣政府的惡劣手段,更嘲諷國陣政府在這個資訊時代,還操作此類 “愚民政策”。

國陣為什麼要用盡手段來打擊安華和公正黨?理由非常簡單,就是那位和那個從99年就被國陣無數次公開形容為 “已遭人民拒絕”、 “已經沒有影響力”的安華,和 “已經奄奄待斃”的公正黨,並沒有如彼等所願,反之,安華和公正黨依然是彼等最為懼怕的政敵。

試想,若安華真的已經沒有影響力,那麼國陣有必要在剛結束的依約補選中,拋下約1億令吉的各項撥款,有必要出動國陣主席兼首相阿都拉親臨壓陣嗎?必須要在國陣已經 “大勝”後,還鍥而不捨地對安華圍剿嗎?

背著國陣議程和對公正黨有刻板印象的文化槍手和評論人,在競選期間全力打擊安華和公正黨,在選後成績出爐後,當然更不會放過對敗陣的公正黨進行另一輪鞭撻。因此,在主流媒體充斥安華和公正黨 “已經玩完”的顯著報導和評論,就沒啥奇怪了。

國陣在依約補選總動員,除了要確保國大黨的候選人能在國陣旗幟勝出,力保國陣議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場巫統/國陣藉以一次徹底把安華欲東山再起的希望給毀滅,把安華的公正黨給消滅的戰役。

不過,成績出爐後,國陣靠高投票率和忠堅印裔選票過關,但是,這個成績顯然沒有讓國陣,特別是巫統主席滿意。阿都拉隨即要馬華、民政解釋華裔選票流失原因;巫統最高理事會又令人納悶地,又再一次地公開聲明不會接受安華重歸巫統。這些事實,反映了巫統/國陣在依約補選勝出後所表現出來的擔憂。

那麼,在國大黨近乎 “完封”印裔選票下,國陣的擔憂是什麽?僅僅是華裔選票的流失嗎?顯然的,若跟隨著阿都拉一聲令下,注意力全轉移到華裔選票流失現象,則除了模糊了關鍵焦點,也難以解釋巫統/國陣為什麼還要透過馬來觀眾為主的公營電視台,對安華與公正黨窮追猛打。

依約補選令國陣擔憂、害怕的,不僅是公正黨得以在國陣千軍萬馬攻剿下,還能獲得較上屆大選更多票數,而是在一個典型的國陣保壘區:混合選區,公正黨所獲得的簡單各族群得票比率。

公正黨在依約的得票,若依簡單的分析,合理的估計是 50%的馬來選票,60~65%的華裔選票,以及15%的印裔選票,亦即,公正黨是輸在印裔選票。

倘若公正黨的這個得票比率維持不變,那麼,反對黨在來屆全國大選中,除了少數幾席印裔選民居多,或佔總選民15%或以上的選區外,合理的推論將是,國陣各成員黨會面對極為嚴峻的反對黨挑戰,乃至於輸掉更多的席位。
以反對黨例為前線州屬的檳州、霹靂、雪州,乃至於馬來選民居多,華裔選民為關鍵少數的吉打、吉蘭丹、森美蘭、彭亨等州屬,這個反對黨的得票比率若能至少維持,則國陣會面對不僅是麻煩的大麻煩。

公正黨在依約補選取得的這個得票比率令國陣大感驚慌,不得不在補選後採取應對策略,當然,由於決定大選日期掌握在國陣手中,這個令國陣害怕的發現,相信會在大選前,被國陣用盡手段來扭轉。

當然,各別反對黨能否夠獲得這個比率的主要馬來票和華裔票,以及能獲得愈多愈好的印裔票。或就考驗各別反對黨在多元種族政治路線上,是否能更廣泛地被各別族群所接受。畢竟,不是所有反對黨都具備被各大族群接受的條件。

況且,從動態角度來看,這個得票比率當然不會不變,不過,就因為它必會變動,則也不一定只有國陣會扭轉劣勢,它也可以是反對黨取得更有利的得票比率,比如55%的馬來票,65%的華裔票。

依約補選已經創造一個令國陣害怕的魔術比率,能不能維持這個魔術比率,一舉在來屆大選讓國陣付出沈重代價,考驗的不止是國陣與反對黨雙方的能耐,更重要的,它也是一個開創新多元種族政治局面的關鍵。

《華教.華基政黨.安華》


《華教.華基政黨.安華》 撰文:劉子健

依約補選,國陣華基政黨首先把華裔選票流失的責任 “推給”逝世的該區州議員西瓦林甘,最後壓力之下,改口說是因為 “某些人說了讓華社不滿的話”。在不敢向巫統說真話的情況下,又惟恐華裔選票真的在全國大選中進一步流失,馬華與民政的領袖轉而選擇對那位國陣領袖已直言遭到人民拒絕,已經沒有影響力的前副首相安華文攻筆伐,尤其猛挖20年前安華擔任教育部長時所制定的一些對華教不利的政策。

安華在依約補選期間公開為他出任教育部長期間委派不諳華文教員出任華小高職一事坦然認錯,承認那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並以他身處巫統體制,身不由己來為此事件自辯。

這位 “已經不做教育部長約20年,不當副首相近10年”的公正黨顧問,或沒料到那些當年對他萬般恭維、奉承吹噓、讚賞英明的華基政黨領袖,如今在他轉投反對黨後,居然 “自揭瘡疤,自打嘴巴”,陸續對安華當權時,這些他們有絕對責任反對的政策大肆鞭撻。

除了補選期間的「1987年不諳華文教師」事件,馬華署理主席陳廣才日前更直指華小遷校的七大條件之一:國小保留地不可建華小,是安華任教長時所制定。

基於政黨利益,馬華與民政對安華的攻擊肯定有其背後議程,只是,兩黨領袖在企圖為安華製造負面形象時,幾乎刻意掩飾了一些不想讓華社知道的事情。

首先,安華說出了國陣架構內最關鍵所在,即巫統牢控整個國陣政府,這個執政集團必須屈服於巫統馬來霸權,沒有任何人能違背。這就是為什麼在安華卸下教育部長一職後,接任的納吉、慕沙、希山慕汀等巫統領袖,非但沒有把安華或之前所制定的華教偏差政策廢除,反之,吞噬華教權益的偏差政策是更較之嚴峻。

對於慕沙出任教長時制定的「華小英化數理政策」,董教總早已不止一次直批是一項令華小變質的政策,並隨即發動全國華小 “護根運動”,以力阻這項華教危機;當今教長希山慕汀沿襲所有之前的偏差政策,還外加 “零度華小增建”的《教育發展大藍圖》,以及少得不成比例的《第九大馬計劃》華小撥款,更是不久前華社嘩然和忿怒的政策。

日前,檳州發生多間華小陸續接獲教育局委派不諳華文教員出任華小輔導老師一事,或戮破了馬華與民政選擇抨擊安華,卻不對當前不利華教政策制定者默不作聲的面具。

問題是,既然有上述事實,為什麼不見馬華與民政以攻擊安華的力道和標準,去抨擊當前的教育希山慕汀呢?更令華社不解的是,兩黨全力攻擊安華,卻為什麼極力為當前巫統霸權下的華教偏差政策辯護與自圓其說呢?

其二,華教偏差政策的存在,除了凸顯國陣華基政黨不敢抗拒巫統單元教育政策,更讓華社對彼等持續協助巫統壯大的事實大感不解。為什麼馬華與民政領袖能夠與制定華教偏差政策的巫統同流呢?為什麼兩黨當時和隨後的領袖,特別是馬華副教育部長能接受這些不公政策?為什麼兩黨領袖不極力反對當前不利華教的政策?

巫統霸權得以持續壯大和鞏固,馬華與民政無法在種族政治下有效制衡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在國陣架構下,這兩個黨卻成為巫統壯大的力量來源之一。這或是在不滿巫統領袖和政策時,另一個有必要捫心自問的問題。

其三,為什麼只見非巫統政黨領袖抨擊安華,包括三美威魯指安華任期沒有照顧印裔社會?為什麼不見巫統領袖,特別是教育部長希山慕汀站出來批判安華當年制定的不利華教政策?為什麼整個依約補選期間,阿都拉也沒有對安華當年的錯誤決定進行攻擊?為什麼馬華和民政不要求巫統領袖發動對安華不利華教事項的攻擊?

明乎此,則進一步印證巫統霸權才是偏差教育政策的關鍵,而馬華與民政不拿教育部長希山慕汀來做為不利華教政策抨擊的對象,反而全面攻擊現在極力主張馬華與民政常掛在嘴邊的多元母語教育、廢除《新經濟政策》,與多元種族政治的公正黨顧問安華,看來只能解讀為藉抨擊安華來達到轉移兩黨無法為華社爭權的焦點。

套用某華教工作者的話, “那些指著安華批評的人,要知道有4根手指是指向自己”,同時, “安華肯承認錯誤,總好過那些執迷不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