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健的劍拔弩張

明辨是非黑白,原來劍拔弩張是假的;沒有是非黑白,原來和睦融洽也是假的。不想改變者,沒資格報怨;想改變者,找對的道路,縱使它本來就是艱澀的!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再50年也不變的種族政治》

正當政府已經大動作準備明年國家獨立50年當兒,首相兼國陣主席阿都拉坦承國內族群關係依然不佳與脆弱。阿都拉的這番話,要不是自行招認國陣從國家獨立至今的治理方程式失敗,就是為了醞釀來屆大選的國陣主軸策略,即無往不利的種族政治操作策略:族群危機與族群凝聚。

做為有擔當的政治人物和國家領袖,阿都拉能坦承國內不同族群間的脆弱關係,終究還是不夠的。他和執政集團有徹底檢討這個經由50年國陣方程式治理下所產生的結果嗎?有沒有擬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要不要堅決地執行這些解決方案?

其實,只要是國陣得以持續鞏固選票的種族政治思維依舊,民間的種族思維無法溶解,那麼,50年的族群脆弱關係,縱使在明年大肆慶祝後,依然在未來50年不變。

國陣主幹的巫統,其代表大會充斥極端種族論述,早已是家常事了。可是,看看那些經常向華社鼓吹 “國陣精神,族群融合”的華基政黨領袖的近期談話,我們就更直接看清什麼是種族政治毒瘤?誰是種族政台帶菌者?

馬華總會長黃家定在12月初為該黨婦女組女青年工作坊主持推介禮時,語帶告誡表示, “華社需緊記25%的政治力量很微弱,若這股25%的力量再分散成數個小群體,形成相互抵銷,基至抵銷為零,到時談何為族群爭取更美好前途和決定族群未來命運?”

由於長期受種族政台思維所影響,以及華社自己本身也根深柢固的族群思維牽動,眨看這些政治人物的言論時,我們只會大表讚同。不過,當從另一角度來看時,我們或將清楚看到這些都是政治人物操作似是而非論述的典型例子。

既然已知25%的政治力量很微弱,那麼,不跨出單一族群框架,縱使25%華社完全支持國陣不也是邁向死胡同。再者,從獨立至今,華社給予國陣華基政黨贏取的議位,可以從佔人口的逾40%、30%到今天的逾25%的支持,在特定州屬中,更可以清楚看到完全近乎全部由國陣華基政黨入主州議會。

可是,這些支持率換來的是什麼呢?換來的,難道又是今天還要再談凝聚剩下不到25%的華社政治力量嗎?如果還要再談 “凝聚論”,不正好印證了縱使再高的華社政治力量的凝聚,也都無法讓華社走出窘境嗎?

為什麼不談凝聚25%力量來抗拒單元種族政治,邁向多元種族政治呢?為什麼不談25%力量,凝聚在尋求社會公正呢?為什麼不是聚這25%力量在反貪污、反濫權、反 “小拿破崙”目標底下呢?顯然的,種族政治操作者深懂得族群愈是處於危機之際,正好是鼓吹族群凝論述的最佳時機。

當前國內族群關係不佳的真因,並不再需要什麼學者專家來為我們指點和提供解決方法。稍有分析能力者都能推斷,造成此局面的真因是長期深化族群間差距的種族政台使然。

走不出種族政治死胡同的責任,當由執政集團來擔當,不過,反思其真因的同時,我們也不禁要問,在野政黨、民間和華團組織是否也得自我檢討一番呢?如果執政集團堅守種族政治路線,如果在野黨依然無法營造真正多元種族政治局面,那麼,大家終究只能

問題是,不管是執政集團,乃至民間組織,大家都只停留在高喊 “我們要多元種族政治”, “多元種族政治才是國家的出路”,並沒有檢討自己到底是否有參與創造,有沒有先從自己族群圈子走出?還是自己不動,卻整天責問他族沒有做出符合自己的行動呢?

自己不主動改變制造問題的方程式,卻想要結果會有所改變,無疑的是幻想。故步自封,走不出種族思維,我們就準備迎接另一個 “50年不變”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