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華社反對英化數理
在柔佛州巫統主席阿都加尼向政府進言檢討英化數理政策的前一週,回教黨網站有一篇主編撰述的文章《讓數學和科學回歸馬來文化》,敘述主編與多位馬來老師交談的情況,其中一位老師指該學校的生物考試中,7班的學生只有1班能夠做答,且還不知道能否及格;另一位老師則因為教育部官員到校視察教學狀況時,一時緊張發抖,口舌結巴說不出話,進而被送往培訓,強化英語水平。這篇文章再次道出馬來社會在面對英化數理課題時的困境、不滿及嚴厲要求政府正視及改弦易轍。
其實,當華社在開完幾次反對英化數理政策匯報會,提出反對意見後,民間對此政策已不再熱絡討論,已呈現一股無可奈何的無力狀態。就連所謂華團與政黨領袖也顯得異常冷漠,轉戰其他媒體熱門課題。反之,馬來社會的意見領袖,特別是在野的政治人物,卻持續向政府施壓,要求停止這項將禍害馬來社會的政策。
因此,阿都加尼就此政策發出反對聲音後,華社又好像重拾記憶,再次看到華文報章出現華社領袖、政治人物的意見,甚至有些政治領袖已迫不及待歌頌政府俯順民意。遺憾的是,教長與副首相的正面回應不是因為董教總、馬華與民政的反對,而是由於馬來社會和巫統的不滿聲音。
坦誠而言,在既有的種族政治結構下,若想要某項攸關全民權益的公共政策在推行或未推行前,被接受或反對,單憑華社的力量,不管是在朝在野,官方或民間,似乎都難以發揮關鍵作用。以反對英化數理政策為例,由於政治結構與生態,國內華社最早發出反對聲音,可是它不是被聽到,卻由於表華社的政治力量根本無法在政治現實下發揮作用。
華社看來還不清楚,如果沒有走出華社,如果沒有真正和馬來社會形成命運共同體,如果沒有馬來社會,特別是政治力量的支持,捍衛與爭取社群權益,乃至反對或贊成某項公共政策,都終將是自我無奈或自我陶醉。當然,我們更相信這些明知不改的領袖、組織和政黨是因為既得利益,是因為思維閉塞,是因為種族和文化的固有偏差觀念,才一直故步自封,走不出死胡同。
為什麼一位巫統州主席的諫言就足於讓教育部長及副首相即刻有所 “正面回應”?為什麼早在未推行此政策前,華社的反對聲章在透過華基政黨的內部管道轉達政府時,卻毫無回應呢?又,如果必須結合馬來社群,一起站同一陣線來爭取權益,那麼又要做出那些路線修正呢?
令人欣慰的是,董總近年頻頻聯合友族團體,結合馬來中庸政治力量,淡化那種 “僅僅是華社問題”的作風,尤其是董總主席葉新田在回應英化數理政策的最新發展時表示,將加強聯同友族團體,共同向政府表達反對立場,勢必將提供一條新路線給華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