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健的劍拔弩張

明辨是非黑白,原來劍拔弩張是假的;沒有是非黑白,原來和睦融洽也是假的。不想改變者,沒資格報怨;想改變者,找對的道路,縱使它本來就是艱澀的!

Tuesday, March 28, 2006

" A、A聲音之外”

SPM成績放榜,各大報頓時充斥著 “A、A”聲,有些報章更特此推出放榜專輯,優秀考生還來不及覺得很偉大之際,報章已經把這些 “優秀考生”新聞處理得比國內政經文教等重大課題更顯著了。

這個社會不是不時都在吵說當今的教育太過於成績主義與文憑主義了嗎?媒體如此廣泛針對優秀考生的報導,吻合這個我們唾棄不及的現象嗎?報章真的有必要如此來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嗎?是不是媒體本身就是教育淪為成績導向的幫凶呢?

或許,媒體已經自我篩選,儘量刊載那些 “具備報導價值”的優秀生,突顯這些學生是沒有補習、家境貧窮、單親家庭等,不過,到底媒體大篇幅營造一種 “比一比”的事實是不容否認的。

這樣的處理方式,捫心自問,能夠在協助社會消弘成績主義、文憑至上的扭曲教育價值風氣上,扮演積極改善作用嗎?抑或,將是加速往下沉淪的加速劑呢?

媒體,特別是中文報章,每年在小學UPSR、中學SPM、高等教育STPM放榜時,總是要忙得不可開交,到所有所謂 “名校”是等成績,等著幫優秀學生和名校打廣告。

每一位參考的學生都一定知道他的成績,每一所學校,不管名校或被比較下的一般與較差學校,也將會知道自己學校的整體成績。

媒體若選擇性地報導好的學生與學校,那麼,對那些所謂一般、較差的考生而言,真的是一種激勵嗎?還是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的一種心理刺激、內心打擊呢?

從常態分配角度來看,優秀考生總是相對較少,中等以下的會是較多。在這一群較多的學生中,媒體不但沒有關注彼等在成績不理想情況下,所可能產生的心理、學習變化,乃至於可能的社會效應,反而是進一步強化了彼等刻板的 “好學生vs不好學生”印象。

這些學生不應該在媒體也成績主義下被遺忘、被邊緣化,果真如此,媒體毫無疑問的,也刻不容緩的,必須認真看待此現象。

每一年 “A、A”的各項考試成績放榜時,如果媒體也能從批判成績主義、文憑至上角度來報導,來協助建議、改善,把常人教育的素質往上提昇,例如推出獎勵「進步最多學校獎」,而不是一再凸出原本已是名校的名校,或許,才是媒體更義不容辭的責任。

好學生已經得到太多的誇耀及肯定了,不好的學生已經承受太多的貶抑及打擊了,是時候媒體協助扭轉這個扭曲的社會價值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